电站系统工程

瞭望 |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将自己的命运与 

来源:电站系统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

  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

  我们需要理论,但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为实践做理论

  国家需要坚决上马、知难而进敢于攀登、团结友好共同战斗、只求奉献淡泊名利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6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上,一台在大口径筒体上进行模拟焊接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亮相。活动现场,已是鲐背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亲临观摩指导,向大家讲解焊接机器人。

  作为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94岁高龄的潘际銮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早在1984年,由潘际銮排名第一完成人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就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让自己的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我就很安心、很高兴。”他说。

4月20日,中铁十一局轨道焊机在焊接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最后一个钢轨接头? ?刘大伟摄/本刊

  焊接领域开拓者

  《瞭望》:你是如何进入焊接领域并主持创建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的?

  潘际銮:我的大学是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度过的,学的是机械工程。1948年毕业后,我留在了清华大学当助教。1950年,教育部从全国各高校选拔了150名青年教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进修俄语,为全面学习苏联、改革中国教育制度做准备,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们一边进修俄语,一边给哈工大本科生上课。

  进入焊接领域,主要是因为我的导师普罗霍洛夫教授,他是苏联著名的焊接专家。在此之前我对焊接并无特别偏好,只是在清华读书时听过李辑祥教授讲授的焊接学课程,知道焊接技术的重要性。普罗霍洛夫教授来到哈工大后,我主动报名跟他攻读焊接专业。1952年,哈工大决定筹建焊接实验室和焊接专业,这是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这一年我既要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又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承担了焊接实验室和专业的筹建工作,自己不仅在科研、教学上,而且在组织和管理上,逐渐成熟起来。

  1953年暑假,我回清华大学向学校汇报了自己在哈工大的学习工作情况。清华大学委托我主持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为我国工业发展培养人才,也为正在兴起的国家工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经两校协商,决定让我在哈工大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两年再回清华。这样,我就在1953年9月,带领清华大学10名学员来到哈工大,我在校工作,他们参加焊接师资研修班的学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跟学员们一起,进一步明确了焊接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了教学计划,完成了清华大学焊接实验室的规划设计。

  1955年暑假,我跟学员们一起从哈工大回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正式组建了焊接教研组,我被任命为教研组主任。当时学校没有房屋、设备,经费也很紧张,我从规划设计实验楼、订购实验设备做起,开始了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

  《瞭望》:你是如何推动这一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

  潘际銮:上世纪50年代,大家对焊接并不太了解,有的学生认为焊接没什么好学的,要求调换专业。一些学生认为学焊接会埋没自己的才能。

  1956年上半年,焊接教研组开出了第一门专业课——焊接冶金原理,下半年又开出了六门专业课。在抓教研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希望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和让学生参与科研,使他们从科研中感受到国家工业发展对焊接专业需求的紧迫性。那段时间,我们结合工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研制成功了重型轧钢机架的电渣焊技术、大型锤锻模堆焊技术、我国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完成了2500吨水压机全套高压蓄势器的研究及生产任务、清华大学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的研究及生产任务、我国第一个汽轮机大型拼焊转子工程等。这些项目都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和禁运、苏联对我国中断援助、科研资料极其匮乏、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

上一篇:“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牧宇耕星,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