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系统工程》
“尊敬的王希冀院士:值此您一百岁生日之际,五院全体干部职工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
2021年7月26日5月,王希吉院士诞辰100周年。一批受王希冀指使和带领的后辈,纷纷送上生日祝福。贺信和鲜花诉说着这位百岁老人的光荣和荣耀。
他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人和组织者之一,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从就读西南联大到漂洋过海到美国深造,从参与创建新中国航天事业到隐姓埋名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制,从主持发展我国的可返回卫星到规划星舰和太空……新概念,探索宇宙新空间。
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100岁老党员,他始终把发展航天技术视为开疆扩土、造福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全人类。他依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着想,是一个强大的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不竭智慧——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五院技术顾问王锡吉。
图为王希吉在检查返回卫星的内部安装.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手动电脑、稻田发射场……新中国第一颗液体探空火箭诞生
60多年前,正是在王希吉等人的带领下,新中国第一颗液体探空火箭T-7M成功发射,从而支撑了新中国最初的航天梦。
电脑是手动的。为了计算一个轨迹,几个人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两个多月。用于计算的纸张高于书桌;没有发射场,他们以稻田为发射场,使用轮子。绞盘将火箭吊在发射架上,并用泵给火箭加压以添加燃料和助推器……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第一颗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液体探空火箭T-7M命令腾空而起,冲向远处的天空。
飞行高度8公里!这艘承载着新中国航天梦的探空火箭首飞成功。
然后,从探空火箭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近十年间,王希吉刚刚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运载火箭专家。眼见收获胜利的时刻,他不得不离开火箭事业,进入新的研究领域,再次接受新的挑战。面对国家战略和个人利益,王希吉毫不犹豫地一次次服从国家的需要。
? 1950年,王希吉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从美国返回中国时在船上合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航天只能服从科学规律和客观事实”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送入太空。十五分钟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传来了好消息。我国成为第五个自主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直到1999年王希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人们才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为人知的历史,才知道王希冀和其他人参与了航空航天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生于春城昆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早在青年时代,王希吉就怀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从此,纵然被尊崇,他也不会停下脚步,永远留住自己的心。
作为我国第一颗返航卫星的总设计师,王锡继东努力主持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返航技术的研发,使我国成为第三个世界掌握卫星返回技术。
王希冀常说:“航天只能服从科学规律和客观事实。设计走弯路、开发失败,将失去国家利益。什么是国家?是成千上万的人,我们普通人的铜板是做不到的。”
也正是这种信念,率先提出了空间资源、空间技术系统等新概念。空间基础设施,或主持完成我国的高决议 王希吉在对地观测系统项目实施方案的论证和准备工作中,始终站在航天发展的前沿。
从2006年开始,王希吉开始关注并积极推动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翻译英文稿件,修改幻灯片……
在他95岁高龄的时候,王希吉还亲自研究了五院“互联网+空间行动”课题,正在深入思考并积极探索中国航天的未来。
王希吉在新都做了调查唐家岭航天城。 (第五航空航天学院508研究所提供)
“我愿用毕生精力培养一批优秀的航天设计师”
王希冀一年到头都在努力,写了10多本书,40多篇论文,20多篇研究报告。他坚持以书育人,诚恳地说:“我愿意为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一批优秀的航天设计师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2020年,中国航天必将脱颖而出。完成了以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北斗三号为代表的多项重大航天任务; 2021年上半年,将获得空间站天河核心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其他任务圆满成功……
上一篇:“两弹一星”科学家王希季:牧星耕宇的百岁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