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系统工程》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经历了多轮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体制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全面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就举世瞩目,一张世界规模最大、覆盖率达98%、惠及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全面建立,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然而在医改的过程中,我们既积累了经验也得到了教训。作为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如何走好医改的前行之路?本刊约请王虎峰教授全面回顾和剖析了我国医改的漫漫征程……
卫生医疗事业发展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追溯世界各国100多年的医改史我们会发现,医改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优”模式。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改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把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决策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实现2030“健康中国行动”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虎峰教授近照
60 年医改探索路
王虎峰教授说,我国医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到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到2006年市场经济时期初期探索,2006年开始规划新医改并于2009年正式实施的新一轮医改。
王虎峰教授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政府提出了新中国卫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动员能力强、社会组织结构紧凑的优势,通过政府控制医疗服务价格等手段建立起了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低投入、高产出的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体系。计划经济时期的卫生医疗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国家直接举办的三级卫生服务机构体系,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国家统一调配、中西医结合的药品制度体系。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合作医疗制度三大制度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鼎盛时期我国80%~90%的城乡人口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城镇的卫生医疗体系由政府部门直接举办并承担几乎全部费用,城镇居民只需支付“挂号费”等极少量医疗费用,就医负担很低,几乎全体城镇居民都被纳入到了制度保护之中,从而获得基本卫生医疗保障,可以认为人人有能力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至1978年,全国城镇职工总数为9499万人,其中8885万人获得劳保医疗制度的保障,覆盖率超过 90%,加上享受半公费医疗的部分城镇企业职工的家属,覆盖人群在一亿人左右。
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合作医疗快速发展,鼎盛时期,95%的农村居民从这一制度中得到医疗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赤脚医生队伍的扩大、以“6.26”指示为标志的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到农村,成功解决了经济不发达、医疗资源有限条件下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间,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人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9岁,婴儿死亡率由1949年的 200‰下降到1981年的34.7‰ ,孕产妇死亡率由1949年的1500/10万下降到1989年的94.7/10万,这三大健康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健康水平的巨大进步。
王虎峰教授说,为解决医疗资源长期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背离等问题,1978年到2006年,我国开始了新的卫生医疗发展模式的探索。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先后经历了“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卫生医疗现代化建设上”“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把卫生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等不同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医改由于没有认识到卫生行业的特殊性与其他竞争性行业的差异,改革屡经风雨,虽然总体来说并不顺利,但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王虎峰教授说:“市场经济时期的医改初期探索经历了1985年开始的对医院的改革,1991年公共卫生与药品的‘两项改革’,2000年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生产流通的‘三改并举’,但上述改革并不系统化,始终都是在探索中前行。”王虎峰教授谈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医改加强了医疗机构管理,提高了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新建医院数量不断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此轮改革却为日后的“看病难、看病贵”埋下了隐忧。一是医疗服务价格和卫生医疗费用迅速攀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增长和卫生总费用增长极为迅速,大大得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10.2亿元猛增到9843.3亿元,增长了88.3倍,而同期中国GDP仅增长56.8倍。二是医疗服务体系布局日趋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和卫生人才开始迅速从基层向中心大城市集中,农村诊所、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渐萎缩,极大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富有地区之间的卫生医疗服务可及性差距日益扩大。三是医疗服务重点和技术路线选择逐步偏离基本社会需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院轻预防、重治疗,轻常见病多发病,轻适宜技术、重高新技术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上一篇:构建疫情防控法律体系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