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系统工程》
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走向系统,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和政策的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断高涨,26%的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其中有3.8%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数据来源于《2017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折射出当下我国创新创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步入深水区的“双创”教育也面临着深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部署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通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和管理机制等多维联动,探索构建健全的“双创”教育教育生态体系,推动“双创”教育升级发展,对于提高创新创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端于1997年清华大学实施的“创业计划大赛”,至今已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基于创业实践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萌芽阶段 (1997-2002年)、基于课程设置和模式探索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期(2002-2008年)、基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拓展期(2008-2010年)、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升级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阶段(2017年至今)。
创新创业历教育经了井喷式的快速发展之后,现今是总结复盘“双创”教育成效、促进“双创”教育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朝哪个方向升级?如何升级?如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这都需要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大学生的创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双创”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不同层面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2)教育内容体系不够完整,有的高校只有创业教育而无创新教育;有的高校虽开设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却缺乏“双创”的堡垒,缺乏知识产权服务“双创”的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大多处于分离状态;(3)创新创业课程类型有待丰富,与专业融合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完善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1];(4)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机制上缺乏协同性,未形成大学、企业、政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协同机制,存在一定功能缺失和断层。
2 “双创”教育再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为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为基础,构建可续的、系统的、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利用好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抓手、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引发、重塑、颠覆、重构、改变教育模式,构建独具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 这需要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第一,升级版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什么样的新理念?
第二,如何构建“点—线—面—体”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第三,如何构建专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首先要树立创新创业的新理念,其次要处理好生态体系中多元关系[2]。
2.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随着“双创2.0”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要升级发展,特别需要认识的深入和理念的支撑。理念是创业教育之“道”,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是某一个人或某部门主观决定的,而应由其本质与规律构成,创新创业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遵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等。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要遵循科学规律,遵循创业认识规律、创业结果规律、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创业者特质规律、企业生成和成长规律等,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3],其根本还是人才培养,是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一种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第三,目前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度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人格品质塑造方面的本质作用。因此,要树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建立“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让学生“想创”“敢创”“能创”,让学生在“创”中学、在“创”中育、在“创”中长,让创成为我国现代传统[4]。
上一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